孙学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涉及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各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内涵,揭示了人才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体现了党中央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关心重视,彰显了当下中国广纳天下英才的博大胸怀。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这些论述强调人才是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资源,指出了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当今世界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导入期,进入了创新密集时代。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进一步成为大国角逐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但劳动力、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人口红利”逐步式微,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将迈向一条传统发展难以为继的“风险之路”,核心竞争力难以提升的“低端之路”,生态环境难以支撑的“负重之路”,人民福利难以增长的“物本之路”。
无论是稳中求进推动转型发展,还是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无论是让高新技术取代落后产能,还是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设计”、“中国创造”,都需要最大限度地支持鼓励创新创造,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各行各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因此,我们必须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一项长期方针,“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充分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成为社会共识,让各类人才受到尊敬、体现价值,形成人人渴望成才、努力成才的社会风尚。
二、建设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推进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要以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统筹抓好高技能人才、科技教育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宣传文化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些重要论述抓住了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调了“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对于解决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区域分布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促进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开启了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新征程。截至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为1.2亿,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6950多万,研发人员总量接近325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量16.6万篇,排名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授权量21.7万件,稳居世界第三。航天航空、深海探测、高性能计算机、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些领域还处于领先地位。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仍显匮乏,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很多领域尚处在世界科技创新的“跟跑”地位。在我国未来发展中,高端创新人才匮乏将成为最大“短板”,成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瓶颈。此外,我国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大量专业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等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人才相对不足;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才相对过剩,中西部边远地区和基层人才严重匮乏;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社会认同度低,广大青年不愿从事技能劳动,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等等。
要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就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重大人才工程,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学科基地,加快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其团队,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确保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各类人才数量充足,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培养大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企业家;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观念,加大对青年人才支持力度,敢于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重视培养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进一步完善评选表彰和激励制度,不断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形成政府重视、社会尊重、家庭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制定鼓励和吸引人才到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工作或提供服务的优惠政策,引导人才向中小城市流动、到农村和基层创业,逐步解决人才积压和人才短缺矛盾,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人才资源。
三、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的中国需要更多海外人才,开放的中国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英才”;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这就要求我们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高度重视聚集创新人才,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坚持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积极引导和支持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2008年底,中央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计划用5—10年引进2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截至目前累计引进4100多人,其中包括40多位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等世界顶尖科技人才。在“千人计划”引领下,2009年以来各省区市引进海外人才两万多人,2008年至今海外留学回国人数100多万。
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各国之间“人才战争”硝烟四起,形势严峻。为此,我们必须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人才环境等方面,对海外引才工作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部署,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进一步增强政策开放度,让近者悦、远者来,全力构筑人才国际竞争新优势。要深入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重点引进在基础前沿领域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能产生重大突破的世界顶尖人才,引进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急需紧缺人才。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能够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引才用才模式,充分尊重、放手使用海外高层次人才,全力支持他们在服务国家发展中拓展事业空间、实现人生价值。创造条件帮助引进人才加快融入国内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与国内人才和团队的合作,形成协同创新、携手并进的良好局面。
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继续完善凝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调动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些重要论述抓住了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和要害,要求我们敢于攻坚克难,向顽症痼疾开刀,扫除体制壁垒和身份障碍,最大限度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更好发挥人才作用、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我们打破人才单一管理模式,建立人才分类管理制度,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专业人才市场和网上人才市场发展迅速;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出台金融支持、财税优惠、股权激励、签证居留等一大批政策措施;探索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造就一批又一批“科技富翁”和“科技明星”,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奖励制度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改革要先易后难,更要攻坚克难。时至今日,改革进入攻坚期,新旧问题交织、利益主体多元。改革越深入,越会触及深层问题、体制弊端。比如,由于体制壁垒,社会阶层流动凝固、身份固化趋势明显,不同阶层的人才群体横向和纵向流动渠道受阻;再比如,如何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和身份歧视,让人人享有公平发展机会,还缺少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改革之路崎岖漫长,需要凝聚社会共识,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全面深化改革为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供了重要契机,我们要将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范畴,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创新,加强重点政策集中攻关、试点探索、协同创新、统筹落实。积极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努力破解束缚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依托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建立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建设,研究制定人才工作条例,通过立法形式把实践成果固化下来。
实践证明,人才竞争核心是制度设计,关键是环境营造。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推进人才制度创新,营造敬才重才的社会环境,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优才留才的生活环境。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持续不断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热情,让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弘大业贡献才智、奋力前行!
(作者: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