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1. 首页
  2. 聚焦前沿
  3. 党建要闻
  4. 正文

东风吹来满眼春  ——合阳县坊镇开展“两学一做”、加快经济发展见闻

分享
2016-06-06   浏览量:

  初春的古莘大地,苍翠欲滴,万木葱茏。

  和着这花红柳绿、生机盎然的美丽节拍,四月的一天笔者在合阳县坊镇采访时发现:田间地头、村舍院落,勤快的庄稼人有的施肥除草,有的浇灌麦田,有的修剪果树,有的筛选籽种……到处呈现出一派“人勤春早”的壮美画卷。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促使“千年古镇”在追赶超越、争创一流的今天,重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进而在拔穷根、奔小康的征途上一路汗水一路歌,一分辛苦一分甜?用大伙的话说:“咱是幸了‘两学一做’的运,沾了党的政策的光。跟着支部干,小康有奔头。”

  见闻一:亮身份 当好致富“主心骨”

  看到坊镇坊西村支部书记李军杰时,他正在和部分两委成员、包村干部一起商讨“两学一做”事宜。只见他一会儿布置学习专栏,一会儿指导宣传版面,简直是个大忙人,并不时检查全村35名党员的读书笔记,签字盖章。

  在与李支书的交谈中,笔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对村部建设的一番感慨。据李军杰介绍,以前由于风吹雨蚀、年久失修等原因,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村部破烂不堪,设备简陋,连个像样的会议室也没有……。

  说到这里,他一脸的无奈和心酸。稍事片刻,这位敢想敢干、富有知识头脑和商品经济意识的“当家人”又一下来了精神:“过去的就让过去,现在一切好多了,这都是村上多年来抓党建、守阵地、建堡垒的结果。”

  顺着李军杰手指的方向,映入笔者眼帘的是:投资16万元、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的村部建设装扮一新,设施齐全,制度上墙,活动经常。不仅如此,还设立了农村合疗室、治安调解室等,方便了群众办事。

  “叮铃铃……”不经意间,军杰口袋里的手机又响了。经询问,才知道原来是在西安一家医院打工的本村流动党员田雅丽正在回复自己“两学一做”的短信。

  话毕,军杰笑着说:“你看,这些流动党员虽人在外地,但心在组织,就连心得体会也早早交来了。他们过去像个没娘的孩子,如今总算有了自己的‘家’。”

  说来也巧,正在笔者与李支书谈的热乎之际,在村主要干部岗位奉献了22个春秋、今年76岁的老书记王建中不顾视力低下、身体欠佳,走完亲戚又立马赶到村委会送来自己的学习笔记。经了解得知:王老每天晚上坚持带着老花镜、用颤抖的手一字一句地摘抄原文,撰写读后感。用他的话说:“咱毕竟受党教育多年,人活一天就要学一天、干一天,为后代做出样子。”

  “我们就是要把开展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拓展延伸到‘两学一做’中去,把共产党员的身份亮出来,使他们有担当,让百姓得实惠。”说到这里,军杰的心似乎又一下回到冷棚搭建、土地平整的繁忙场面。那里,有党员干部的身影,更有百姓对秋天的希冀。

  见闻二:树形象 共同富裕正当时

  “三面环沟一条道,世世代代多不便。外出打工谋生计,屋里撇下一大摊”。短短数句,道出了坊镇灵井人艰难的生存境况。

  天无绝人之路。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马振盈这位北方汉子以自己勤劳勇敢、心灵手巧的秉性,先后办起了蜂窝煤厂、养猪场、奶牛场、机砖厂……历经艰辛,收益颇丰,成为享誉一方的“富裕户”。而每每看到父老乡亲有的子女失学、有的揭不开锅时,振盈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立志要为大伙出点力、出点汗。只有这样,才不枉共产党员这个名份。

  时值2011年,马振盈在大伙的一片期待声中挑起了支部书记的重担。上任伊始,他结合村情,先后组织群众成立了“合禾红提专业合作社”和“花椒专业合作社”。眼下,全村栽植红提1000亩、花椒2000亩。仅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比他上任时增加了6000元。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马振盈等两委成员和全村55名党员的示范带领下,如今红提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17人,最多的户种植69亩,少的也有二三亩,而他自己投资20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率先发展的80亩红提(其中冷棚60亩),则为20多名剩余劳力年提供收入1—2万元。

  “我上有老下有小,靠种地为生,想种花椒又没钱。振盈知道后,动员我用扶贫资金入了2000元股。去年,我的5亩花椒收入4000元,分到红利5000元。不光这些,他还把我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哩!”1组村民贾建林动情地说。

  贫困户雷永仓虽无手艺,人却勤快。党员杨海钦主动让其在自己开办的机瓦厂打工,年收入近3000元。

  不仅如此,党员马孝义帮助致富无门的1组村民马奇生发展红提5亩,去年初挂果亩收入就达4000元,圆了他的“红提梦”。

  群雁高飞头雁领。耳闻目睹着乡亲们在脱贫路上小日子渐渐好转时,振盈打心眼里兴奋不已:“手心手背都是肉,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说千道万,‘两学一做’就是要群众过上好生活”。

  也许是出于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不,话刚说完,他又一转身和其他人一道规划起冷棚发展来。

  见闻三:践承诺 千家万户忙增收

  4月3日这天,对于坊镇坊南村1500多名干部群众而言,是一个永远难以忘怀、且值得纪念的日子。在一派震耳欲聋的机车轰鸣声中,大伙翘盼已久的福山大街破土动工。

  其实,这只是该村依托优势、富民兴村的一个缩影。

  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曾几何时,坊南村虽地处坊镇街道要冲、合洽旅游沿线,但由于受传统观念束缚,大伙依旧过着半农半商的生活。久而久之,人们不得不在夹缝中挣扎。

  “基础在学,关键是做”。提及村上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时,支部书记田丰果敢地说。如何学得更深,做得更好,田支书和党员们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村上首先把福山大街开发这个被县上列为今年重点项目之一,镇上视作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工程、民生工程当作大事,抢抓坊镇“荣膺全国重点镇”的有利时机,加快建设进度,打造精品工程。

  正在建设中的福山大街位于坊镇镇区西部,由陕西建筑科技大学规划设计。该工程总投资3025万元,南北长950米,宽40米,南与环镇路相连,北与合洽路相接。目前,地表清理、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建成后的福山大街将融特色餐饮、休闲度假、文化娱乐、旅游产品经营等为一体,成为合阳县城的副中心、合洽旅游的中转站、商贸物流的集散地,可接纳商户30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年接待能力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

  届时,一个古色古香,美仑美奂,环境怡人,宜居宜业的新街道将会以其秀美的风姿屹立在游人面前,为千年古镇增光添彩,在当地城镇建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与之相辉映的是:万亩牡丹园建设(其中坊南村转让土地2000亩)初具规模,现代农业发展步履铿锵。该村与中资国业牡丹发展有限公司以每亩每年630元的价格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园区基础设施开通,所栽木苗茁壮。每天约有300多人到这里进行季节性打工,年收入300多万元。

  2组村民王金宝几乎每天在牡丹园干活,收入80多元。他笑着说:“好事,好事,比种庄稼强多了,人家的做法就是不一样。”

  借问何处赏牡丹,众人皆指在坊南。如今,一个集观赏牡丹与食用牡丹为一体的万亩牡丹园建设全部竣工,成为合洽旅游线上的一道靓丽风景。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瞧,在春日的照耀下,一片片牡丹洁白如玉,婀娜多姿,似乎在向游人点头。三五成群的妇女除草的、掐顶的,忙碌之间好不开怀,朗朗的笑声在希望的田野上久久回荡……

  见闻四:做表率 小河有水大河满

  “全体党员、各位村民:现在广播上级关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知,请注意收听……”临近坊镇金家庄时,老远就听到村里的高音喇叭正在播放省上领导的动员讲话。

  刚从县城联系机井用电事宜的村支书金根选风尘仆仆地回到村里,又开始张罗扶贫的事儿。

  攀谈中,金支书如数家珍的告诉笔者,金家庄是个拥有4个村民小组、310户1233人(其中贫困户133户396人)的农耕村,耕地面积3370亩。抽黄、红旗水库虽擦肩而过,但因地势较高,是名副其实的“水中旱”。时间一长,人老几辈不得不在这块干旱贫瘠的土地上苦耕苦刨,广种薄收,“金家庄”也自然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穷疙瘩”。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了发挥全村43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金家庄在四邻八乡回归本位。金支书不止一次的说:“再不能这样穷下去,不然无法向群众交代。"

  基此,党支部在“两学一做”中针对该村贫困面较宽、情况复杂的实际,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坚定不移地一手抓以远志,柴胡为主的中药材传统产业种植,一手抓以冬枣为主的新兴产业崛起。经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已发展中药材1500亩,栽植冬枣430亩(其中搭建冷棚80亩)。期间,村上组织群众外出学习,邀请专家传经送宝,多方联系优质苗木,积极协调专项资金,及时接通浇灌用水,使果农受益匪浅。同时成立了药材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产供销零距离对接。如今,所栽冬枣长势良好,今年可望初挂果,预计亩收入在5000元左右。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桩。

  村民金勋录不会忘记,自己想栽种7亩冬枣却为资金一事犯了难,情急之中是帮扶他家的村支书金根选主动为他联系担保贷款,购置建棚物资,了却了他的一桩心病。

  与金勋录感同身受一样,贫困户金建喜捉襟见肘,增收无望。支委张文善见状,帮他选择药材品种,联系销路,使其所种的8亩药材不久便得以出手。

  “培养技术党员,发展支柱产业,走兴产富民之路,是我们‘两学一做’的愿望”,金支书满怀信心的告诉笔者。

  不知不觉中,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金家庄的座座冷棚上,晶莹剔亮,煞是迷人。正在棚里劳作了一天的农家女李焕英,在忙完拉枝透风后准备收工。那疲惫的身影,灿烂的笑容,嫩绿的树叶,齐整的枝条,不仅见证着产业调整后给这里带来的勃勃生机,更预示着又一个绚丽多彩的春天的到来。

  采访札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阵地建设的日新月异,共同富裕的责任担当,福山大街的顺利开工,现代农业的初具规模,产业富民的方兴未艾,无不揭示着这样一个深刻哲理:要想富,靠支部。要发展,找党员。实践证明:只有把支部建设好,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多学习、多领悟、多实践,才能转观念、拔穷根、奔小康,这既是“两学一做”的初衷和归宿,也是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意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窥一斑而见全豹,一滴水能映见太阳的光辉。一座座坚强的堡垒、一条条得力的举措、一桩桩利民的好事,如春风化雨,似久旱甘霖,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而今,坊镇1300多名党员正按照上级部署,在“两学一做”中创新方法,搭建平台,丰富载体,适时开展了“亮身份、树形象、践承诺、做表率”活动,全力打造五好支部书记(做好样子、建好班子、谋好路子、出好点子、管好乱子),同时要求支部和党员用心去工作(建堡垒、强宗旨、抓示范、做表率),从而吹响了建设一个富裕、文明、美丽的“千年古镇”的新号角。相信伴着春天的浩荡东风,藉着追赶超越的锵锵鼓点,历经全镇干部群众的艰辛努力,坊镇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解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