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点翠,秋千荡春;天蓝地青,水绿村美。初春的黑池,像一幅飞舞龙蛇的书法作品、像一首悠扬婉转抒情的诗、一首悦耳动听的天籁之音……
党建引领是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回眸2021年,黑池镇党委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活力增强的良好局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
选准切入点,推进文旅融合引爆乡村旅游
镇党委始终坚持连片建设、连片打造、整村推进,先后完成25个村(社)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已成为合阳及周边近郊环游、休闲度假、乡村深度游的重要选择地,黑池镇被“省级旅游特色名镇”,2019年秋千谷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2017年,黑池镇紧扣“秋千之乡 书画黑池”发展战略,依托南社社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投资2700万元打造了“秋千谷”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留住绿色风貌和原始生态,延续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田园风光、乡土人家的大生态和大景观,尝试“荡南社秋千,品美食餬饽,赏乡土书画,采四季瓜果”黑池精品线路一日游,规划了游客服务中心、配套游客休息区、咨询服务区、停车场等服务设施。迄今已接待县内外游客超120万人次,带动旅游业收入3500余万元,成为即洽川湿地后乡村生态旅游带又一“引爆点”。2021年8月25日,南社社区被列入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秋千之乡,书画黑池”品牌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
抓住突破点,推进产业发展提升黑池经济
黑池美,美在文化,更美在产业。而产业的推动,在于黑池人的勤劳智慧,更在于敢为人先的理念。
该镇始终坚持“支部+”产业发展模式,把培强红薯主导产业龙头和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有机结合起来,突出“红黄”产业、畜牧养殖和粮食生产,坚持农业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的路子,今年在西休千亩红薯示范方的基础上,新建了五丰千亩红薯种植示范方,红薯种植面积达2.5万亩,黑池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产业发展坚持党委牵头,政府引导,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产业大户引领,市场化发展的路子,全镇共成立专业合作社49家,注册家庭农场10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3家,培养专业致富带头人237名。加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规模化生产。和陕西农垦集团合作,推广宽幅沟播新技术,播种冬小麦5.4万亩,承担了全省5万亩粮食功能区示范项目,为全县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突出着力点,推进生态治理实现山川秀美
该镇先后投入560余万元进行黑池镇以及206省道沿线村庄700余亩的宽幅林带改造,已成为206省道一道靓丽的风景;按照“空气清新、大地整洁”的目标,2021年清除违建33处,恢复耕地37.26亩;投资160万元,绿化苗木12.6万株,绿化面积415亩;开展百日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共清理生活垃圾1000余吨,整治非垃圾堆放点23处,清理沟渠30公里。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用于农村垃圾治理、清河行动、土坯房铁皮棚拆除、坟墓遮挡、垃圾广告清理、砖窑厂拆除、畜禽养殖场整顿等10个重点方面的环境整治。
全面开展美丽庭院、美丽村庄镇创建,清理乱建乱放,整治明沟暗渠,美化房屋立面、农户庭院。成立合阳县黑池镇乡村建设有限公司,进一步整合镇级资金、资源,成立一支80余人的专业环境卫生整治队伍,实现了环境保洁社会化运营,对镇域主要乡村道路环境卫生进行全时段、常态化管理,解决了公共环境卫生长效机制的问题。
夯实落脚点,以“党建+”为抓手创新社会治理
在全镇开展“红色引擎 墨韵黑池”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按照“1216”创建思路,不断加强支部规范化建设,创建一批星级支部、搭建两个服务平台,围绕“十项重点工作”、“十二项民生实事”策划建设一批“惠民实事工程”,扎实开展“党员亮身份”、“党员下访包联”、“法治基层党组织建设”、“岗位建功行动”、“为民办实事”、“五色花志原服务”6项助推行动。建成党员红色服务驿站,为游客提供十项便民服务。创办“红色引擎 墨韵黑池”微信公众号,加强党建宣传。“高举旗帜 响应号召 奋进新时代 启航新征程”主题教育五大行动扎实推进。
通过星级党支部评选活动,不断规范场所、健全机构、完善制度等措施,构建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以村民委员会为自治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法治主体、村民理事会为德治主体、村庄建设监督委员会为实践主体的“一核四会”治理体系。坚持做好“车有辙金牌调解工作室”、“乡村说事日”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确保各类信访问题消化在基层,消灭在萌芽,以治理有效,助推乡村振兴。
“村美是手段,宜居是归宿,民富才是关键。镇村联动,城乡一体,乡村才能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心灵的栖息地、百姓的幸福家园。”黑池镇党委书记雷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