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之产业建设的重要性
兴隆社区第一书记 杨建军
6月一直忙的热火朝天,一方面我们迎接了省市的交叉检查,一方面我们开展数据清洗与精准识别、数据录入等工作,这为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紧张繁复的工作之余,我一直思考我们的产业结构与定位,包含如何引导贫困户建设自己的产业,升级改良已有的产业在扶贫攻坚中取得实效。这不仅关乎脱贫成败更涉及管理农村事务的边际效应递增。现实讲,当前农村的基层党员干部跟群众期望有着很大差距。怎么缩近距离,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也是检验我们扶贫工作成效的核心内容。
在实际走访中我们听到很多抱怨和不满,总有很多定势思维左右着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无论是富裕户还是贫困户都对我们的行为充满质疑。反过来说干部的每一步计划跟决策都伴随着争议,都如履薄冰。毕竟群众是我们脱贫的主体,不能取信于群众不能迎合群众愿望,我们的工作就显得毫无意义。但更多的相信群众也会失去我们工作的精准与科学,毕竟,我们扶贫干部服务的主体是一群经济地位低,自保意识差,发展能力弱的群体,所以,让他们脱离温饱线,腰包鼓起来才能彻底唤醒他们的自救意识,做好这件工作唯一可行就是立足实际,发展产业。
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就会走脱贫返贫的循环之路,不仅加大扶贫成本更给群众发展信心蒙上阴影,继而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就拿我们村来说,有224户贫困户,贫困人口805人,占全村总人口28.8%和31%。以前的主导产业以养殖奶牛(合阳唯一一个奶粉厂在我们镇)、生猪,种植花椒、大葱为主。产业单一,规模太小,产能低下,随着国内供需矛盾的上升,区域产业结构性调整,市场化淘汰,加之技术掌握不够精准,奶业产业化在我们村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很多家庭反而因为养奶牛负债。大多农户发现这一现象,转身发展更为传统的花椒、大葱等种植,一部分家庭凭着吃苦精神取得经济上翻身。但相比周边韩城芝川、合阳灵井等村,我们基础设施薄弱,民生服务滞后,村容村貌杂乱,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在走访非贫困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共性:户主勤劳节俭,有清晰的发展思路,能及时准确的发展对路的产业,并科学的管控投资,这一部分人在花椒、大葱、西瓜、中药材等传统种植中取得不俗的经济效益。当然,北面韩城市的花椒产业化对周边的影响显而易见。然而,在我们统计中发现,我们人均花椒不足0.6亩,而贫困户占的份额更小于人均面积。去年花椒亩产值达到6000元以上,2015年人均收入2550元的结构中仍旧是以打工+传统种植等副业为主,而我们的花椒产业贡献的产值则跟传统的玉米产值持平,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传统的小农经济在市场化大潮中的脆弱性不言而喻。要想让贫困户富起来,传统的靠天吃饭、靠农民自己的经验吃饭早已不合时宜。要脱贫,必须结合实际,联袂市场,走一镇一产,一村一产的路子,必须让每一个贫困户融入到产业化的进程当中,让他们成为产业链上的一环。我们村三面环沟,雨量集中,光照充足,大量沟壑台田是发展花椒、核桃的主战场,加之韩城在花椒产业化中的成功和不足为我们提供了参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脱贫至关重要。更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脱贫。而产业是村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是长期稳定脱贫的发力点,也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
因此在入村之初,我们就开始围绕怎么做大做强花椒、核桃等杂果产业这个中心展开工作。2016年3月份我们启动了第一期产业技术培训,深受群众欢迎,紧接着,今年4月中旬,下旬,5月初连续开展四期有针对性的花椒产业宣传,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号召群众积极发展产业自救,并由林业局提供花椒、核桃良种壮苗5万余株,鼓励群众发展杂果栽培。我们的目标是杂果产业为主,苗木花卉繁育为辅,到2019年底,人均杂果面积两亩以上。在人均土地不足的1组3组我们流转土地,发展苗木花卉小产业,以短养长共同带福。
显然,我们的做法跟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不谋而合,跟镇党委政府的部署一致,也取得群众的认可。而事实也证明,通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抓产业示范点、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市场的思路和方法是正确的。这种方式符合农村实际,更易为贫困农户广泛接受和快速掌握。农业产业收入在农民增收的占比的贡献越来越大。据测算,农业产业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45%左右。在我们参与调查的个别农户,去年一亩花椒收入在6000元以上,一户3口之家有6亩花椒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也在5000元以上 。从中比对我们可以预见,加大技术培训,改良品种,提高产能,扩大收入是我们脱贫攻坚的落脚点。引导贫困户发展杂果产业也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