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1. 首页
  2. 第一书记
  3. 工作动态
  4. 正文

“咱们村来了第一书记”!——记合阳县新池镇牛庄村第一书记 鲁兆明

分享
2016-08-22   浏览量:

      盛夏的古莘大地,万木葱茏,苍翠欲滴。

  乘着“两学一做”的浩荡东风,踏着扶贫攻坚的锵铿鼓点,近日笔者在合阳县新池镇牛庄村采访时发现:位于村口的瓜果批发市场人头攒动,车流如梭,交易活跃,东来西去的庄稼人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大街小巷整洁漂亮,芳草吐绿,百花争艳。偌大的中心广场人们有的健身、有的纳凉,有的则在商议扶贫脱贫的大事……耳闻目睹着这一切,大伙打心眼里如是说:“牛庄村变了!变的底气十足、变的今非昔比。”

  其实,乡亲们发自内心的感慨不无道理。这变化是与合阳县非税收入管理局副局长、“第一书记”鲁兆明同志的艰辛努力,以及镇村干部的支持配合分不开的。

  夯实根基抓党建——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支部。牵住了基层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实现脱贫就有了盼头”。

  牛庄村是个距县城17公里、有4个村民小组、278户、1108口人(其中贫困户133户、501人)的村子,耕地面积3686亩,党员29名。虽地处合黑公路沿线和抽黄灌区,但由于受产业结构单一、思想观念陈旧等因素的制约,尽管老一辈牛庄人在这块贫瘠且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苦耕苦饱,仍难摆脱贫穷,直至2015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仅有8000多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不足2700元。

  治穷致富的路子在哪里?如何让牛庄的父老乡亲尽快“牛”起来?始终是人们魂牵梦绕、日思夜想的一大问题。时值今年3月,肩负着组织的重托,承载着百姓的期盼,合阳县非税收入管理局副局长鲁兆明同志来到这里,挑起“第一书记”的重担。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初来乍到,鲁兆明同志不顾人地两生,与村干部一道走村串户,了解民情,先后收集到群众对基层党建、扶贫帮困、产业调整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30多条。每到一处,他都要问这问那,说东道西,贫困户们艰难的生存境况令他动容,催他奋进。于是,鲁兆明同志在心里暗暗发誓:“只要群众不脱贫,就不离开牛庄村。”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上任伊始,鲁兆明同志首先把两委班子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全体党员划分为3个党小组,制订了学习计划。想方设法筹集5万元,建成党员活动室,集思广益,健全了“四议两公开”、“三会一课”、“党员承诺”、“流动党员管理”、“党支部议事规则”、“村委会职责”等10多项规章制度,并装裱上墙。与此同时,他自已除带头讲党课外,还聘请县委党校理论教员就“两学一做”向全体党员进行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专题辅导。坚持每周星期天的支部会议、每月1日的党员大会雷打不动。此外,组织党员干部积极投身道路整修、结对帮扶等活动中去,对长达1公里的牛坡(牛庄—坡南)路义务培土,栽植树木。在新修建的村中心广场运砖拉土,清除垃圾。凡此种种,都让党员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第一书记”的带头表率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今,“要脱贫,靠支部”已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仅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支部开办学习专栏3期,党员每人撰写心得体会3篇、记写学习笔记5000字以上。

  精准扶贫谋发展——

  “只有改善基础设施,增加群众收入,才是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长远之计”。

  曾几何时,牛庄人一直沿袭小麦、西瓜、玉米的传统耕作模式,不是广种薄收,就是入不敷出。久而久之,只得在贫困线上挣扎。而因病因学、因灾因祸的不幸境遇,更是将他们推向绝望的边缘。每每看到这些,鲁兆明同志心如刀割,急在心头。

  基于这一认识,鲁兆明同志在充分调研论证、反复商讨的基础上,结合村情,因地制宜,提出了兴办公益事业,提升扶贫水平;为贫困户“确诊把脉”、因户施策的“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力尽所能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提供动力。此举一经实施,即招招得胜,好戏连台。

  具体工作中,他首先多方争取资金70万元,将因资金问题一度中断、占地3500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广场铺设了花砖,修缮一新,使之与原建的戏楼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同时,抢抓春季造林大好时机,联系县林业局争取法桐、樱花、紫荆等苗木9000余棵,带领干部群众绿化巷道6条2000米。在县水务局支持下,为冬枣基地埋设输水暗管8000米。在此基础上,千方百计引进资金5万元,为党员活动室添置桌椅140套。从县文体广电局争取体育运动器材15套、锣鼓器具1套、表演服50件,电脑、音响各1台。此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40多人次前往大荔安仁镇小坡村、朝邑镇平罗村参观学习冬枣栽培技术,为68户贫困户免费提供苗木,全村新发展冬枣200余亩。

  群雁高飞头雁领。在鲁兆明同志的率先垂范下,映入眼帘的是:牛庄村的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产业调整步伐加快,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文体生活丰富多彩。一个人心思富、人心思进的良好格局业已形成。

  春风化雨润心田——

  “群众的需要就是我搞好扶贫工作的方向。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贫穷人家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不幸。对此,鲁兆明同志感触颇深。

  知情人都明白:在鲁兆明同志身上,经常揣着一本“民情日记”。谁家几口人、几亩地,种些什么、收入咋样,因甚致贫、如何脱贫,有无粮吃,房子好坏……这些庄稼人司空见惯的小事儿,对鲁兆明同志而言却比天还大。因为他深知:民生无小事,关键在实干。

  今年47岁的2组贫困户王新社是个残疾人,全家大小三口,耕种责任田7亩。前不久,新社正在上高中的女儿不幸染上了甲状腺,脖子肿胀、疼痛难忍。就在一家人手忙脚乱之际,兆明闻讯后立即与北京等地有关医院联系,说明病情,购买药品。感动得新社一个劲地夸:“鲁书记为咱操尽了心”!

  与王新社感同身受一样,3组60岁的贫困户马新智夫妇双方人老实、智力差,致富无门、度日艰难。为了消除他家的后顾之忧,鲁兆明同志与村上商量让马新智当清洁工,每年付给工资6000元、人均增收2000元,了却了全家人的一块心病。

  1组村民、今年58岁的贫困户雷珠梅不会忘记:自己丈夫早亡、贫苦交加,母女俩相依为命、苦苦奔波。唯一值钱的家当便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3间土木瓦房,且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得知这一情况后,鲁兆明同志与村干部协调决定将其家列入危房改造对象予以帮助。

  ……

  一点一滴都是爱,一枝一叶总关情。透过这桩桩件件、林林总总,人们不难看到鲁兆明同志——一个共产党员、“第一书记”的精神境界。正如大伙所言:“鲁书记不愧是贫困户的贴心人。跟着这样的好干部,就不愁穷帽摘不掉,小康奔不来”。而面对乡亲们的热情点赞,鲁兆明同志总是淡淡地说:“这是我的责任和本份!”

  为民消得人憔悴——

  “让穷苦百姓过上幸福日子是我的职责,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也许是滔滔金水养育了他,也许是巍巍梁山赋予了他一往无前、坚韧不拔的秉性。鲁兆明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就与合阳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是我最大的心愿”!

  事实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无论是在甘井镇城后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还是入驻新池镇牛庄村担任“第一书记”,鲁兆明同志始终不忘初心,牢记宗旨,知行合一,用实际行动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他全家4口人,条件较好。本应不用去基层干扶贫这个苦差事。但每当关键时刻,他总是拉得出、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正如他常说的那样:“组织的需要就是我最好的选择”。

  他上有老、下有小。今年4月,鲁兆明同志76岁的母亲因病要做手术。时值驻村不久,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万般无奈之际,他只得将侍奉母亲的义务托付给姐弟,直至忙完村里的事他才前去西安看望母亲,当天又匆匆返回。

  他患高血压多年,医生叮咛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但为了脱贫,鲁兆明同志牺牲星期天、节假日是常有的事,甚或不顾天气炎热,依然工作在一线。实在支撑不住,便去村卫生室检查一下,吃几粒药又忙活起来。

  ……

  收获来自耕耘,成绩缘于奉献。自担任牛庄村“第一书记”以来,鲁兆明同志将全部心血交给了他所钟爱的扶贫事业。在他的身体力行下,牛庄村的村部建设、美丽乡村等工作不仅走在全镇前列,他本人而且荣获全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县委书记李县平、县长邓宽社也先后深入该村检查指导工作,对鲁兆明和他领导的扶贫工作队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为合阳扶贫工作树起了标杆,做出了贡献”。

  大鹏一日随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们坚信:在未来的岁月里,鲁兆明同志定会在扶贫帮困的漫漫征途上克难攻坚,顺势而为,敢于担当,勇创一流,不断谱写牛庄人更加美好的时代华章。

责任编辑:解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