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1. 首页
  2. 点击合阳
  3. 基层动态
  4. 正文

奔忙在希望的田野上——合阳县乡村振兴工作队服务乡村剪影

分享
2018-11-02   浏览量:

  金秋十月,气温骤降,地处渭北旱塬的合阳既干又冷。然而,走进这里的乡村田野,却处处都能感受到一团改革发展的暖流。从今年4月开始,合阳县在全省率先抽调260余名机关干部,在原有脱贫攻坚派驻第一书记基础上,向111个非贫困村下派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实现农村帮扶工作力量全覆盖。

  目前,正是合阳县脱贫攻坚摘帽的关键阶段,也是乡村振兴工作扎实向纵深推进的重要节点。眼下,在合阳县215个行政村(社区)活跃着一大批驻村工作队员。他们在各自的村里忙碌着,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走访村里的党员、困难群众,倾听广大村民的心声。想尽办法发展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村级班子成员谋划村里未来发展……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中,他们是希望的田野上最动人的身影。

  让群众点赞的“摩托”书记

  从今年5月起,无论刮风下雨,只要在工作日,金峪镇沟北村便民服务室门口就多了一辆半新不旧的踏板摩托车。

  “这是我们宁书记的‘座驾’!”还没等记者发问,沟北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昌录就介绍起来,“宁书记不会开车,但是经常要入户,还时不时得到镇上开会汇报工作,他就把摩托车骑到了村上,村民看他一天忙来忙去,就叫他‘摩托书记’。”

  村民口中的“摩托书记”,原名叫宁甲平,是合阳县委组织部派驻金峪镇沟北村乡村振兴第一书记。

  “用‘产业兴旺’替代‘生产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华版,就是要求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完善产业体系,使农村经济更加繁荣。”初见宁甲平时,他正在沟北村的产业服务中心滔滔不绝地给外地来学习的同志介绍沟北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

  合阳县沟北村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处,属典型的渭北旱塬,地势北高南低,两面环沟,受自然条件制约,农业靠天吃饭,经济基础薄弱。全村340户1267人,贫困户达90户338人。

  如何把“死资源”变成“活资产”,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一直是合阳县、金峪镇和沟北村两委会努力的方向。

  村委会主任李存才介绍,自2014年始,沟北村开始自行摸索新时期农村农业更好地发展方式,村上相继成立了产业服务中心和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农户自愿基础上,将土地经营权统一流转到产业服务中心,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种植品种和板块,对村民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解决了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难题。经过几年努力,合作社服务社员216户,覆盖了村上所有发展农业产业的村民,全村形成了“红提、苹果、鲜桃、杂果”四大种植板块。

  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工作启动后,沟北村通过“以账查物、以物对账”的方式,对村集体资产进行了全面彻底清产核资。同时,以“户籍在村”作为“总开关”,实行“依法确定常规成员、民主表决争议成员”的方式,有序推进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确定社员340户1267人。

  股权设置是体现村民利益的关键环节。试点中,村“两委”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意愿,创造性地执行和落实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折股量化的政策性要求,以集体经营股和家庭经营股“两股构架”的形式设立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总股本,对集体拥有的资源资产资金进行折股量化,明确各成员的收益分配份额,变集体资产共同所有为按份共有,变村民为股东,让村民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管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为依法确保集体和绝大多数股民的权益,合作社《章程》还对资金入股和设立风险金作了明确规定,力求做到集体收益股民共享,各方权益不受侵害。

  “现在村里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我们一筹莫展,幸好来了宁书记。他可是个全能人才,啥事找他都能行。”村支委王昌录说。

  正在采访中,宁甲平落在桌上的手机响了。一看是村支书打来的,王昌录就接了电话,只听电话那头说道:“宁书记,下午农业局园区办想要咱们村产业园区的规划,你不行到村口来一下?”“村长,我是昌录,宁书记正在给人家介绍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呢,我一会给他说一声,叫他到村口去。”

  “你们宁书记还会弄农业产业园区规划?”记者好奇地说。

  老王又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村干部都是百事通,有啥不会弄得?宁书记年轻,懂电脑,学习能力强,能写材料,只要村里有啥事,给宁书记一招呼,时间和要求一提,人家就呼呼地干开了,我们村乡村振兴规划、2019-2020年项目规划都是宁书记弄得,都成了全镇学习的样板……”

  沟北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3个人,宁甲平年龄最大、工作时间最长,凡事都亲力亲为,大到谋划扶贫项目、统筹“乡村振兴”,小到完善“一册一档”、报送各类表册,他都亲自完成,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他的执著、热情让沟北村群众人人伸出大拇指点赞。

  做乡村振兴路上的 “尖刀兵”

  穿过整洁有序的仿古街道,来到合阳县坊镇街道社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逐步落地生根,坊镇街道社区焕发出的新气象迎面扑来。

  马志远不同于其他的乡村振兴书记,他原先是该社区的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后因身体原因休假,如今又“二返长安”以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回到坊镇。他对坊镇街道社区有着深厚的感情,用他的话说,就是把坊镇当成了自己的家。上任伊始,他要求自己扛起责任,提起“精气神”,着力发挥好乡村振兴“尖刀兵”关键作用。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发展现代农业是产业兴旺最重要的内容。结合社区实际,坊东社区“两委”主要干部与乡村振兴工作队共同商讨,制定乡村振兴发展计划。通过继续完善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延长产业链,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实现让每一个劳动力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让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致富门路,让全社区形成特色鲜明、增收明显的主导产业,从而实现街道社区全面振兴。

  “马志远来我们村担任第一书记,对于村上情况,尤其是贫困户情况,他是了如指掌,因病致贫多少人,缺乏技术多少人,缺少劳动力多少人,因学致贫多少人,马书记通过摸查,有了第一手翔实的资料,然后因户施策,逐一解决。”坊镇街道社区党总支书记田丰说。

  田中军,曾经是坊镇街道社区的贫困户,在“倒腾”花椒中脱颖而出。在香气扑鼻的院落里,整齐地堆放着一袋袋待售花椒。3年前,他还远在江浙一带打工,因家中有事回来,等待他的是父兄留下的近30万元债务。后来,他入行花椒从事收购加工,受到政府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关怀引导,加之他诚信经营,很快便站稳了脚跟,赢得了信誉,也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用田中军的话说,就是碰上了好政策,遇上了好领导,才让他咸鱼翻身。总之,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不仅有花椒产业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在坊镇街道社区,油用牡丹产业也在发展壮大。该产业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旅游于一体,已经形成“企业+专家+农户”的模式,成为推动当地农民增收的新产业。坊镇街道社区总耕地面积9860亩,其中2900余亩耕地已流转至牡丹园,流转价格每亩630元,流转价格3年调整一次。除了土地入股分红,在油用牡丹产业园区工作,每个月还会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油用牡丹园不断发展壮大,花椒喜获丰收,百亩设施大棚红提硕果累累……如今,在坊镇街道社区已经逐步形成了以油用牡丹、花椒、苹果、核桃、红提和商贸流通为主的产业格局。

  产业兴旺才能生活富裕,但是在马志远看来,乡村振兴的关键还是乡村治理有效,这也是乡村善治的核心。治理越有效,乡村振兴战略地实施效果就越好。为此,他结合实际,与社区领导班子携手共进,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在平时工作中,马志远特别注重党员引领模范作用。他树立的党员标杆,发放奖品不奖钱,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给群众奖上几百块钱,不是上上之策。所以,他就决定买些上好的果树剪和手锯奖给他们,通过表彰先进,向标杆看齐,激励后进。这也算“有钱用在刀刃上,奖励奖到点子上”,既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更会激励他们在致富道路上继续前行。

  面对群众的交口称赞,马志远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积极谋划打算下一步工作。家政服务、烹饪技术和月嫂培训、幸福互助院都是他酝酿已久的计划。“让每一个劳动力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让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致富门路,让全村有一个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这就是马志远的脱贫致富宗旨。

  目前,马志远结合实际,展开了各种专业培训和行业引导,他深知,只有让村民走上新的创业之路,才是脱贫致富的不竭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

  乡村振兴让如意人更“如意”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也是合阳县同家庄镇如意社区乡村振兴第一书记胡建平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今年4月,胡建平作为合阳县纪委派驻到如意社区的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来到村里不到1个月时间,他就和群众打成一片。围绕县委提出的“脱贫攻坚、产业转型、产权改革、生态建设、城乡融合、治理创新”六大行动,多次组织村委班子召开乡村振兴联席会议,和大家一起深入讨论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子。

  乡村振兴,扶贫为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不让一名群众掉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之一。在村里,他多次上门访贫问苦,了解致贫原因,讲解扶贫政策,和大家一起深入讨论脱贫的具体路子。

  产业脱贫是最根本的路径,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依托村上绿园生态农业园区,以及苏陕合作新建的韩园牧业园区,带动村里贫困户就业,每人每月基本工资在2000元左右。

  不仅可以就业,还可以跟着农业园区学习技术。村里的贫困户魏榜乾,家中4口人,他除了在园区就业外平时自己还栽植了3.5亩葡萄。今年每亩收入6000元。同时还享受产业直补每亩补贴500元政策,新发展花椒5亩。如今他又因为长期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并通过电视网络自学葡萄管理技术,还被村葡萄专业合作社聘请为技术员。

  依托产业发展,不仅魏榜乾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如意。贫困户张西顺也是舒心如意。

  今年70岁的张西顺是同家庄镇如意村的贫困户,家中共6口人,其中3人都是病人。张西顺患腰椎间盘突出已经好多年了,这几年又老是胃胀;老伴王芳琴小儿麻痹还伴有高血压;儿子也是腰椎间盘突出,干不了重活,只能在县城打零工。十几年来,张西顺和老伴每个月仅药费就1000多元,两个孙子还要上学,家中却一直没有稳定收入。张西顺感慨地对记者讲:“真是把人为难扎了。”

  为了让张西顺彻底走上致富路,胡建平帮张西顺家里养的9头猪领到了1800元补贴;去年又指导他发展了4亩花椒,今年卖了2万元。同时还利用政府危房改建政策,帮助他翻新了老房子。可喜的是,大孙子今年争气,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扎堆的好事让张西顺一家高兴得合不拢嘴。

  得知这一喜讯后,胡建平第一时间前去道贺,并主动提出帮忙联系助学金,没想到,却被张西顺婉言谢绝了:“家里日子正在好转,咋好意思老麻烦政府!”

  日前,记者在张西顺家里看到,翻新的房子虽然没有太多的装修,但也收拾得干干净净。王芳琴笑着对记者讲:“政府已经帮了我们很多,现在日子也在慢慢好转,孩子上学的事我们自己可以想办法,不能老靠政府。”

  类似的小事不胜枚举,在胡建平的办公室,翻开桌上的村民问题反映登记表,记者清晰地看到他的日常工作。具体事项完了的打对号,没完的就画叉号。“4月20日,√,通过县扶贫办协调王立虎发展光伏产业办理贷款3万元;5月8日,√,通过和镇村两级核实,为贫困户李军办理产业补助;6月7日,√,核实全村贫困户外出务工信息;8月8日,√,依据贫困户危房改建政策,查看冯斌家住房情况……”

  胡建平常说:“自己就是如意村的一员,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里,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村民走出贫困,过上好日子。”

  一年多来,如意社区在胡建平以及各级包联部门的帮扶下,因户施策精准开展技能培训。针对村民栽种花椒缺技术,外出务工技术含量低、收益低的实际,积极协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县农科局、县人社局等举办专题培训;组织村干部对村民种植、养殖产业进行逐户核查,落实产业补贴,助推群众脱贫致富;建立了如意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实施了如意村涝池重修项目,配套完成了周边的凉亭建设、花坛苗木栽植、亮化等工作。重修如意古塔,并对古塔及周边花园进行了亮化,目前已投入使用。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今,穿梭于如意社区的角角落落,除了对产业振兴帮助村民鼓起了腰包让人印象深刻外,那些宛如公园、景区的村容村貌同样让人流连忘返。看到点缀在青山秀水间的村庄、干净整洁的庭院、文化广场上休闲的老人孩子……美丽乡村的打造,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让农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脚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像胡建平一样,合阳的乡村振兴工作队正扎根乡村,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把村庄当家庭,把村事当家事,把村民当亲人,他们奔忙在希望的田野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第一书记”的责任和担当,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唱响乡村振兴协奏曲。(县委农工部供稿)

责任编辑:解张敏